专题动态

金融服务网格化

首页
湖北银监局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服务网格化 金融添活力
时间:2017-05-12发布人:湖北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 赖秀福
         在描绘增长新蓝图时,创新仍然是个重要话题,中国经济“新常态”、“互联网+”战略、创新协作等议题也都备受关注。在“新常态”背景下的金融领域,如何更好地发展普惠金融是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与这些议题都产生联结的一个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连续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决策部署。湖北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县域、小微企业和社会民生事业还存在不少“短板”,发展普惠金融大有可为、必有作为。
    湖北银监局正在全省探索实施的“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体现了创新性的工作理念,将金融服务与基层党建、社会综合治理进行有机结合,为“湖北版”普惠金融发展注入了蓬勃动力。
    因势而谋
    “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是借鉴地方政府网格化管理做法,将每一个乡镇、街道、社区、村组划分成若干网格,每个网格落实责任银行,配备金融服务网格员,依托综治部门的网格信息平台,由网格员收集信息,对网格内的居民、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和知识普及,确保做到“信息覆盖、精准定位、高效服务、责任到人”,实现金融服务“城乡全覆盖、区域全覆盖、服务无差异”。湖北银监局探索实施“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是基于长远和全局考量的。
    打造湖北普惠金融的“升级版”。“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立足银行业转型和普惠金融发展,顺应“互联网+”趋势,借助综治信息平台的“大数据”优势,能有效缓解普惠金融“缺信息”和“缺信用”两大梗阻,从而提高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获得性,让广大群众都能分享金融“雨露甘霖”,同时还有利于推动现代金融文明在乡村社区的传播和普及,提高基层公众金融知识水平和金融风险意识,培育“平等、公开、共享、安全”的金融观,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打造基层党建工作的“姊妹篇”。“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基层党建的功能和载体,促进金融服务与基层党建的有机融合,为组织协调经济管理和更好地满足民生需求提供了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金融服务延伸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二者互为依托、相互促进,成为“新常态”下党建工作的重要实践创新。
    打造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当前,湖北正深入实施中央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既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金融服务战略化”战略,织就一张金融服务“大网”,延伸金融服务“毛细血管”,能够有效改变部分地市和县域银行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以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牵引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助力湖北“一带一群”战略的有力推进。同时,通过打通基层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更好地支持居民创业就业,更好地支持产业升级和企业创新等活动,有利于增强地方经济发展活力和后劲。
    依势而动
    “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主要依托地方政府建立的社区和农村网格化管理中心,推动银行与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合作,利用社区(村)“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向居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从而将金融资源融入湖北省每个网格中。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做法。
  明确“三步走”的目标路径。计划从2015年开始,用三年时间搭建“责任网格化、建档标准化、产品多样化、服务精细化”的“金融服务网格化”体系。其中,2015年为启动探索年,2016年为复制推广年,2017年为巩固提升年,要求每年网格覆盖率增长30%以上,确保实现涉农贷款“两个不低于”和小微企业贷款“三个不低于”的目标,县域存贷比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坚持“四结合”的指导原则。一是坚持金融服务与社会综治管理相结合,实现平台共用、信息共享、发展共促。二是坚持城市与农村相结合,对城市允许交叉但不过度重复,对农村地区则以填补金融服务空白为主。三是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既用好线下的银行物理营业网点,又用好线上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和电话银行。四是坚持科学规划与均衡推动相结合。
    突出“五部曲”的核心举措。一是制订一个统一的实施方案。二是依托两个中心,即依托政府建立的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中心,以及农村的三级(县、镇、村)网格化管理中心。三是突出三个重点,即网格划分与管理,信息收集与运用,服务快捷与全面。四是搭建四项机制,即沟通合作、风险补偿、激励考评和金融创新机制。五是建立五项制度,即网格划分、信息采集及运用、金融创新、内部管理、激励约束等制度。
    顺势而为
    目前,“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已在湖北省次第铺开、落地生根。全省已建立“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1476个,服务覆盖城市5592个基层“四区”(社区、园区、校区和商区)和6500个行政村。各地网格化金融服务点发放贷款199.9亿元,涉及城市居民20.9万户,小微企业9600多户,社会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充分享受金融创新“红利”,开创了多方共建共促共赢的生动局面。
    服务意识由“被动”转向“主动”。通过实施网格化战略,银行深入综治部门的网格化信息平台,主动下沉网点和服务,扎根农村和社区,经营理念更加务实和“接地气”,服务覆盖面和辐射面大为提升。目前各行通过网格化战略的实施,已掌握基层居民档案近21.5万份,建立信贷档案4.4万份,发展贷款客户22.8万户,存款、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客户达732.2万户。
    信息搜集由“碎片”转向“系统”。通过“金融服务网格化”平台,银行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居民生产生活信息,不仅便于准确评估客户信用,而且有利于充分发掘客户潜在需求,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服务主体由“单一”转向“联动”。通过推动银行与政府及综治部门合作,整合自身的资金和服务优势以及政府部门的信息和管理优势,实现了平台共建、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强大合力。
    服务过程由“粗放”转向“精细”。通过统筹实施“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银行从提高金融服务精细化水平着手,普遍建立了一整套工作机制,使普惠金融发展进入常态化发展轨道。在服务覆盖方面,监管部门统筹协调、平衡分配,确保网格划分不重复、不遗漏,使金融服务更多惠及欠发达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在责任划分方面,监管部门督促银行机构与综治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制定信息共享管理办法。在服务创新方面,督促银行机构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抵质押担保范围,简化业务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在考核机制方面,建立对网格化多层次考核评价制度,有效调动各方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微融资由“难贵”转向“便捷”。“金融服务网格化”战略的实施,还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抓手和平台。一方面,银行机构利用社会综治网格管理中心这一信息平台,能及时系统和准确地掌握企业缴纳水电费、医保、社保、住房公积金和雇工情况,便于从整体上把握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和实力,针对性地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有效缓解融资难问题。目前,湖北省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达91.7%,同比增加近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金融服务网格化”有利于推动银行全面运用“互联网+”技术,对海量的小微企业信息数据实施大数据分析,加大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力度,加快差异化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有效缓解融资贵的问题。今年发放的网格化贷款中,有2.1万笔下调利率0.15至0.87个百分点,有6356笔免除抵质押或担保环节,累计少收利息1.2亿元,减免担保费、抵质押评估费和抵押登记费0.6亿元。
    防范非法集资由“浅止”转向“纵深”。依托“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将防范非法集资融入日常客户服务之中,打造了最贴近群众的“打非”工作基点。在宣传方面,与综治部门联合宣传防范非法集资和金融诈骗等知识,根本上铲除非法集资滋生的土壤。今年,湖北省“普惠金融网格化工作站”共设置防范非法集资专门展架和橱窗1.4个,深入社区、农村发放宣传手册144份,教育居民对非法集资做到能识别、不参与、敢揭发。在排查方面,将重点关注企业和人员信息嵌入网格信息平台,实现与地方政府信息共享、追踪预警。今年湖北省银行业机构动态跟踪相关账户资金异常交易情况,通过网格化开展非法集资排查420次,助力非法集资打早打小。在打击方面,加强对非法集资案件从案件侦办、财产清查到信访接待、社会维稳等各方面全流程的信息支持,紧贴群众搭建起防范非法集资的情报网。
    服务结果由“一盈”转向“多盈”。银行通过与综治部门和基层党组织合作,实行金融服务优化和金融文化传播并举,构建了多方共同参与的“金融生态圈”。对银行机构而言,“金融服务网格化”不仅降低了产业成本、推动了业务发展,也促进了风险防控和经营效益提升。目前通过金融服务网格发放的贷款不良率仅为0.35%,远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对地方经济而言,“金融服务网格化”带动银行网点和资金下沉,推动了金融资源均衡配置。5月末湖北省县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9%,高于贷款平均增速9个百分点;县域存贷比提高1.1个百分点。对基层党建而言,基层党组织参与对居民的征信、授信和用信监督,工作职能得到拓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促进和谐的作用更加彰显。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10日 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