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沙洋县支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沙洋县支行)在践行“五篇金融大文章”中,以“粮食、水利、农地、绿色”四大品牌为抓手,2024年投放信贷超12.9亿元,重点支持粮食仓储升级、城乡供水一体化、2.5万亩耕地整治及矿山生态修复,通过“土地+产业”模式破解农业现代化难题,展现政策性金融在稳粮仓、兴水利、护生态中的创新实践与实效。
在江汉平原腹地,汉江之滨的沙洋县,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沙洋县支行以“粮食银行、水利银行、农地银行、绿色银行”四大品牌为支点,2024年累计向“三农”领域投放信贷资金超12.9亿元,贷款余额达51.26亿元,以政策性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守护绿水青山中彰显使命担当。
筑牢粮仓根基:“粮食银行”稳产保供链
沙洋县素有“百里长湖 鱼跃荷香”的美誉,作为华中地区产粮大县,每年粮食产量超百万吨。农发行沙洋县支行紧扣“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构建“从田间到车间”的全链条资金保障体系。今年初,该行向地方储备粮体系投放3237万元贷款,破解粮仓老旧、储粮技术落后等难题;为县域内多家粮油加工企业提供7300万元收购贷款,推动粮食库容提升30%,实现收购与储备能力“双升级”。
在沙洋县农产品仓储物流园建设现场,总投资4.5亿元的现代化粮食物流枢纽初具雏形。“项目建成后,粮食年周转量将突破50万吨,辐射周边5个县市。”项目负责人介绍。通过支持仓储物流、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农发行助力沙洋县打造区域性粮食集散中心,端稳“中国饭碗”的底座愈加坚实。
激活乡村命脉:“水利+农地”双轮驱动振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土地是农民的根基。沙洋县支行以“1城+5镇”模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破解县域供水管网老化难题,惠及数万城乡居民。在汉江生态经济带,2.08亿元水利建设贷款支持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沙洋港综合码头升级,1.3亿元水运设施贷款让“黄金水道”释放运输潜能,年货物吞吐量预计提升40%。
面对耕地碎片化困局,该行创新“土地整治+产业融合”模式:4200万元耕地治理贷款将2.5万亩零散农田改造为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15%;1.7亿元土地规模经营贷款支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土地流转率提高至68%。“过去‘巴掌田’只能种水稻,现在连片田能搞稻虾共作,亩均收益翻了两番!”农户李建国感慨。通过金融赋能,沙洋县耕地集约化水平显著提升,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加速改变。
守护绿水青山:“绿色银行”绘就生态底色
在沙洋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区,昔日的矿坑已蜕变为300亩生态湿地,鸥鹭翔集的景象重现。“1.7亿元绿色贷款让‘生态伤疤’变成‘城市绿肺’。”项目负责人表示。该行还投放8000万元支持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使县城污水日处理能力提升至5万吨;3亿元屋顶光伏项目助力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落地,年减排二氧化碳超2万吨。数据显示,该行绿色贷款余额占比达42%,覆盖生态修复、清洁能源、污染治理等领域。
“我们不仅要当‘输血者’,更要成为‘造血机’。”该行负责人表示。通过构建“政策引导+金融支持+产业联动”机制,带动全县近百家粮食加工、流通企业,金融“活水”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从稳粮保供的“压舱石”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从耕地提质的“手术刀”到生态保护的“绘笔者”,农发行沙洋县支行以“四行”品牌诠释了政策性金融的使命。在粮食安全底线、乡村振兴主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交织的新征程上,这家扎根县域的政策性银行正以创新与实践,书写着金融赋能“三农”的时代答卷。(通讯员 盛延良 郭立)
上一篇: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