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矿山”到“融资通行证”
5月21日,在京山市经开区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内,湖北赛捷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正演绎着“变废为宝”的工业魔法,流水线上废旧电池正源源不断产出高纯度锂电池正极材料。仓库里堆积如山的原料,被法人王希阳称为“城市矿山”,但这座“矿山”两个月前却险些因流动资金缺乏而运转不畅。
“每月采购原材料需1500万元流动资金,但回款周期长达30天。输送带转得越快,账上的钱流得越急。”王希阳的焦虑,道出了多数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困境:轻资产、高投入、长周期与传统信贷模式的矛盾。这家2022年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因租赁厂房缺乏抵押物,一度被银行拒之门外“接触过的银行授信额度很低,对于我们的需求可以说杯水车薪。”
转机始于建行荆门分行京山支行的主动破局。该行组建专班,以企业高新技术资质、稳定经营流水为核心评估要素,通过“善新贷”产品实现纯信用授信。作为首贷户,赛捷科技从在线申请到480万元贷款到账仅用5个工作日,且随借随还、按日计息,年节约融资成本48万元。
“数据增信”替代“砖头逻辑”
在荆门,像赛捷这样“技术硬、资产轻”的科创企业并非个例。建设银行荆门分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近八成以上为轻资产运营,传统抵押贷款覆盖率不足四成。
信贷是商业银行服务科技企业的主要方式,“科技金融必须跳出‘看报表、押厂房’的旧思维。”建行荆门分行通过创新要素增信、股权背书增信、产业链群增信以及多方分险增信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科技企业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支持。
针对不同企业的融资需求,建行荆门分行差异化产品矩阵应运而生。针对小微科创企业,该行推出“善新贷”“善科贷”等线上产品,嵌入“301”极速模式(3分钟申贷、0人工干预、1秒钟放款)。企业通过“建行惠懂你”APP即可完成全流程操作,后台通过AI算法实时解析发票、订单等非结构化数据。对于中型企业,该行开发“科技转化贷”,以技术合同交易额核定授信额度,允许企业以未来收益权质押。
截至2025年9月底,建行荆门分行已通过4类线上产品向154户小微科创企业投放贷款6.5亿元;创新推广“科技转化贷”“科技易贷”等线下产品,为4户大中型企业提供1.78亿元资金支持。
从“一棵苗”到“一片林”的生态演进
截至2025年9月底,建行荆门分行科技贷款余额54.86亿元,较年初新增10.49亿元,增速23.65%,增量系统靠前;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贷款54.35亿元,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7.66亿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3.7亿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贷款余额0.82亿元,四类主体贷款增速分别为26.08%、12.18%、4.51%、25.01%。
数据背后,是建行荆门分行对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持,也是其在科技金融领域不断探索的成果展现。科技金融的活水,正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赋能。
“科技金融不是简单的放贷款,而是通过重构风险定价机制,让金融资源配置与技术演进方向同频共振。”采访中,建行荆门分行负责人道出核心理念。在荆门这片科创“雨林”中,建设银行正以金融之手,书写“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新答卷。(通讯员 廖前荣 王念)(荆门市银行业协会供稿)
